8月19日,安永发布《2018-2019年保险业风险管理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回顾分析2018年保险市场发展状况的同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我国保险行业量减质升,业务结构加速调整,正经历重规模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针对细分市场,安永建议,寿险公司应当积极打造产品创新能力和机制,把握产品附加服务、新科技应用、新型态产品等创新机会,财险公司则应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种类创新。
市场、信用风险增加,险资运用需多元化避免高风险博弈
针对行业总体情况,《白皮书》给出五个主要观点,一是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保持稳定增加趋势,但仍存在较大的区域不平衡;二是保险业正处在从规模向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三是险资运用呈多元化趋势,面临风险增加;四是金融科技或将成为保险业发展新助力;五是监管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
逐一来看,我国保险密度从2012年的1131元增长至2018年的2724元,保险深度由2012年的2.98%增至2018年的4.22%,均有成倍的提升。对比国际,2018年我国保险密度为406美元,全球平均水平682美元;保险深度4.22%,全球平均水平为6.09%。不难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3.92%,而2017年增幅达18.16%。“保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安永指出,2018年对中国保险行业而言,是坎坷的一年,也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在“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监管理念引导,保险公司加速业务结构优化,纠正“重理财、轻保障”的特点后,将提供高质量的风险保障。
险资运用方面,2018年金融环境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整体增加,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显著提升。高风险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安永建议,保险资金要避免高风险博弈,尽量谋求长期稳定、多元化的投资。
由于保险业的本质业务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概率测算,并对风险转移进行定价,这一过程与以信息大数据技术为突出特征的金融科技息息相关。安永指出,目前,保险机构纷纷布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基础的业务系统,提出相应的科技化发展战略,逐步将金融科技应用于承保、核保、定价、理赔等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也推动保险业进入智能化时代。
从监管来看,银保监会发挥管控合力,严监管趋势将持续,引导行业回归保障本源,公司治理及股权管理或将成为关注重点。
寿险市场产品形态创新空间有限,附加服务、技术或为突破口
聚焦“寿、财、养、健、再”等细分市场,安永指出,2018年,寿险市场由“重规模”转向“重质量”,与保费收入负增长相反,2018年寿险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约6成寿险机构实现盈利,转型初见成效,市场的高集中度格局已经形成并仍有提高的可能性。而在险企转型过程中,产品创新为突破困境之道,产品同质性高、优质数据少、风控难是被寿险企业普遍提及的三大挑战。寿险市场产品形态的创新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产品附加服务、新科技应用、新型态产品等三大趋势或为突破口。
财险市场总体发展稳健,然而马太效应十分显著,市场在保费规模扩大的同时,投资收益率大幅下滑,同时呈现车险放缓、非车险加速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安永看来,中小财险公司想要在竞争激烈的财险市场站稳脚跟,需要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例如自身的股东资源、行业经验等,并充分利用。“小而全”的业务渠道容易造成资源的分散,而集中资源打造“小而美”的业务渠道,发展业务特色,更利于强化客户经营和差异化竞争。
“中国的养老保险市场正值关键的变革时期”,安永分析称,若要稳步构建大养老发展格局,需要建立以技术、数据和保险业务为基础,对客户的关联需求进行追踪开发,协同相邻产业多元化发展。
健康险市场“蓝海”特征明显,但问题同样存在。安永指出,可从保险业务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一是产品设计阶段,现有的数据库在完整性和有效性上无法满足产品开发的需求,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且同质化严重;二是产品经销阶段,目前健康险主要依赖传统寿险的销售渠道,运营及渠道成本偏高;三是产品核保理赔阶段,在缺乏数据共享系统和医疗监督机制的前提下,难以降低道德风险带来的额外赔付。建设以数据为驱动、链接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支持多功能应用的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对健康险产品开发及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于再保险市场,安永表示,我国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面临转型挑战,再保险公司迫切需要完成从直保公司“偿付能力提供者”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甚至是保险综合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型。而“再保直保化”或是可行路径,例如再保险公司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及直保公司联手,在产品设计、业务推广和风控等方面展开合作,提供不同于传统模式下设计和销售的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