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国内养老第三支柱的“破冰”产品之一——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似乎面临尴尬。与同为第三支柱的“兄弟”——养老目标基金150亿元的销售额相比,税延养老保险试点至今的保费收入仅为其百分之一,而前者甚至没有被给予税优政策支持。业内人士表示,税延养老险“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和产品设计存在问题,未来需在推广范围和税收优惠方面进行调整。
业界期待更多税优政策
去年5月1日起,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但记者从中国社科院10月20日举办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深化改革与扩大试点”研讨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三地共有23家保险公司符合试点条件,累计实现保费收入(新单和续期)1.5亿元,投保人数4.5万。目前,国内已推出三大类全产品体系,即收益确定型(A)、收益保底型(B)、收益浮动型(C),其中有67款产品进入市场。三类产品市场份额依次为收益确定型(A)、收益保底型(B)和收益浮动型(C型)。
“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出师不利,个人、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均不太积极。”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税延养老险的困境与国内个税制度与产品设计有关,并非市场需求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省商业保险养老金规模为98.2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3.79%,苏州商业保险养老金22.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4.97%。”
那么,该如何提升税延养老保险的吸引力?郑秉文建议,应尽快扩大试点,或直接在全国推广,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税延养老保险的税收优惠力度。“例如,采取定额制税前列支,取消比例制;直接取消个税,即在领取期个税全免;建立一个EEE模式的第三支柱,待第三支柱发育起来后,适时仅对本金部分征收个税等。”郑秉文表示。
据了解,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针对补充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及养老金领取阶段,形成了EET、ETT、TEE、TTE、EEE等不同税收优惠方式。所谓EEE,即三个环节都是免征税的模式。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税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传炉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比例制税前列支,就像‘五险一金’,与工资基数相对应,定下一个扣除比例,因此工资越低享受的税收优惠更少。而定额制税前列支,则与工资基数脱钩,直接给个人定额,如每个月扣1000元。”
“税收优惠有几种方式,包括递延、免除等。就当前国人的投资习惯来说,其对递延的概念并不熟悉,也不感兴趣,而是更倾向于免除。因为即便是递延,到了领取期还是要缴税,且金额不低,因此大家积极性不高。”朱传炉进一步指出。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此前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税延养老险“叫好不叫座”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税收优惠力度。为提升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参与度,今后可在试点地区适当加大税收优惠幅度,同时若能实现税前列支,效果应该会更好。
投资养老金产品须看长期价值
“如果税收递延型养老险在税收优惠上有所突破,反过来也会推动整个税制的改革。”朱传炉表示,税收的减免并不是简单一两项政策可以决定的,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比如,采用定额制虽然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但会影响到个税整体收入。因此,相关政策仍需多部门综合评估后才能推行。”
值得注意的是,个税政策调整后,税延养老险受惠群体大幅减少,新单已大幅缩水,基本靠续期业务维系;部分已投保的客户甚至将来可能出现“税率倒挂”,由于不能退保,被迫选择减额维持。
郑秉文表示,个税起征点过高,纳税人数量十分有限,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就面临一个窘境,即来自市场化运行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税延健康险的覆盖率均难以扩大。
此外,除在税收优惠上做文章,提高人们的收入也是扩大养老第三支柱的另一方法。数据显示,美国第三支柱税收优惠额度约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2%-15%,个人养老账户占养老金体系的比重为30%,积累了9万亿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美国的工资要远远高出中国人的工资,且美国企业和个人的社保负担低于中国。
朱传炉表示,如果进一步扩大生产收入,企业利润多了,人们收入提高,就更有配置养老险的意愿,而非现在投资只看短期收益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员房连泉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对投资者来说,应认识到养老金产品有一些其他金融产品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养老类理财产品具有长期性,对于机构来说,这笔资金源源不断且不需要短期兑付,适合做长期资产配置。这样一来,此类产品在稳定性、回报率等通常表现较好。以企业年金保险为例,十几年来,平均年收益约在7%-8%之间,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应该也能取得同样的收益水平。其次,养老金产品设计更加重视安全性。相关政策规定,产品不能投风险性太高的标的,监管层也会格外关注此类产品的风险,尽可能避免‘踩雷’。同时,产品设计也可根据投保人年龄灵活调整投资比重,进一步平衡收益与风险。”
关键词: 税延养老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