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量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引发关注,比如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减少跨境服务贸易限制、实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试点改革跨境证券投融资政策、加快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以及优化税收政策安排等。而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早已释放明确信号: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目前,由于自贸港有着更加特殊和宽松的政策,能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空间。因此,国内多个地区加快了争取建立自贸港的步伐。其实,自贸港政策的本质在于中央政府让渡中央海关税收来刺激经济和产业发展。一般经验表明,这种做法对于刺激国际贸易很有效,让渡中央税收有助于积聚国际贸易量。
自贸港不只是一个有优惠的政策特区,还需要更多市场开放和软服务措施与之配套。除了需要满足许多“硬条件”之外,自贸港更要求有“软服务”。以中国香港为例,香港没有贸易保护,除对产品免关税外,也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自贸港除了没有关税空间,还需要有相应的自由贸易政策体系。一般货物不受进口配额或其他进口许可证规定所限。此外,在投资政策上实行完全的内外一视同仁,大部分投资项目不受管制,税制简单而且税率低,能实现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的自由流动。在金融服务方面,实行自由汇兑制度,本地资金和外国资金可自由进出,企业融资极为便利。
建设自贸港,对海南而言,挑战是巨大的。目前海南发展仍然滞后于东部发达省份。东部沿海城市有广阔腹地和内需市场,一项小的开放政策所产生的突破效应就很显著,而海南这样的“两头在外”的岛屿,就需要更大程度的开放举措、更大力度的开放政策的支持,才能发挥岛屿经济体的独特优势。更何况,从自贸试验区到自贸港,海南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形成自贸港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为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方案》,在当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无疑是一剂强心剂,通过大力度开放来创造投资热点,扩展国内市场深度,为中国经济恢复提供助力。在过去两年间,为服务自贸区(港)的产业培育发展,海南已在制度创新上获得众多突破。截至2019年12月底,海南共出台了六批71项制度创新项目,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产品交易等诸多领域,不乏“全国首创”。正如专家所言,全方位开放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中国需要开放物质产品和服务业两个市场。开放市场可从消费和供给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蓝图已很清晰,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不再是以廉价资源环境、人力和财税让利为特征的“优惠型”改革开放,而是以放开市场、强化服务、强调公平、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的“效率型”改革开放,并将致力于寻求更大的突破。海南建设自贸港,除了面积远超世界现有的主要自贸港,并有中国广阔的腹地作为支撑,可推动亚太经济发展,更在于战略定位,促使其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尤其是在泛南海经济合作中的中心枢纽作用。(记者 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