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全国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正式成立,掀开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新篇章。目前,已获批准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共有20家,其中已开业的共有14家。
随着多家拥有雄厚资金、客户资源及渠道优势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资管行业迎来新变局。一年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展情况如何?理财子公司在权益投资领域是否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理财子公司如何在合规前提下稳健发展?《金融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聚焦一年来理财子公司的成长之路。
理财子公司运行平稳
筹备之初,银行理财子公司便被期待能够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促进资管业务回归本源。从盈利能力以及产品发行情况来看,一年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运行平稳。
从已披露的2019年银行年报来看,有8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披露了开业后的业绩情况,共实现净利润近8亿元。其中,工银理财全年实现净利润达到3.3亿元,位居首位;农银理财、交银理财、建信理财分别实现净利润2.96亿元、0.89亿元、0.60亿元。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产品1379只。从产品类型来看,涵盖固收类、混合类、权益类三种类型。固收类产品占据主要地位,共发行1073只,占比达77.81%;权益类产品较少,仅有3只,其中工银理财在去年11月推出1只产品,光大理财分别在今年5月和7月推出1只产品。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理财子公司的银行股东实力强,长期以来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权益领域仍难以与有着10多年经验积累的基金公司等竞争。
“理财子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权益领域投资经验还不足,未来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实际上,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正在逐渐提升,很多固收类理财产品也配置了少量权益类资产。”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投资者教育仍待加强
“打破刚兑”不再是一句口号。5月以来,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多只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对此,针对理财产品特别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央行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余额的60.3%。针对个别理财产品出现的浮亏现象,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在7月10日举行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市场变化必然会导致净值产品的波动,出现阶段性浮亏是正常现象。5月末,全部资管产品的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比年初增加了约5000亿元,资管产品总体上收益是正的。
“近期由于债市走熊导致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下跌,这是打破刚性兑付的表现,对理财市场来说不算坏事,能让投资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投资者自负盈亏的真正含义。”刘银平说道。
在“资管新规”时代,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徐承远提到,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绝大部分银行产品采用市价法估值,对于市场利率的变动更加敏感,资管产品净值反映了所投标的的市场价格,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刘银平表示,银行需要加强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普及宣传工作,充分揭示产品风险,尽量避免由于产品净值下跌导致与投资者之间产生纠纷。
徐承远也认为,在投资者教育方面,首先要引导投资者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价值投资理念;同时,要向投资者传递正确的信息,做好风险提示工作,提示投资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提示产品潜在风险,让投资者自主决策,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合规框架内稳健前行
6月24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母公司向理财子公司划转理财产品存在产品不合规、程序不规范、利益输送、调节风险指标等问题;理财新产品存在池化运作、投资非标资产出现期限错配、相互调节收益、刚性兑付、投向限制性领域、净值计量不准确、信息披露不到位、违背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或违规销售等问题。
根据监管要求,理财子公司需要“洁净起步、轻装上阵”,杜绝“带病上岗”,这也就要求不管是发行新产品还是承接由母行迁移过来的老产品,都要符合“资管新规”要求,不能有历史遗留包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未做到上述要求。
对此,刘银平表示,针对理财子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理财产品应该重新退回母行处置,处置干净之后才能再次迁移至理财子公司。
徐承远表示,理财子公司在合规的前提下稳健发展,首先,要严格遵守“资管新规”以及“理财新规”的相关规定;其次,要将理财子公司与母行之间风险与收益的界限划分明确,防止利益输送的问题;最后,要保持稳健的投资风格,减少违规的多层嵌套和期限错配。
关键词: 银行,理财子公司